索引号: 11420800011236772D/2024-00214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和治理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局 发文日期: 2024-03-19
文 号: 荆大气污防指〔2024〕1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关于印发《荆门市2024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03-19 09:01信息来源:荆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荆门高新区,市直相关单位:

现将《荆门市2024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荆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

2024年3月19日

荆门市2024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按照国家、省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降低PM2.5为主线,按照“精细、精准、精优”原则,进一步规范闭环管理机制,落实“日保周、周保旬和月、月保年”工作要求,持续深化大气污染各类源头治理,推进环境空气持续改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2024年,荆门市细颗粒物(PM2.5)、优良天数比例、重污染天数完成省定目标。完成重点行业B级及以上环境绩效提升企业不低于40家,完成大气治理项目不低于380个。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分别不低于2480吨、2000吨。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推进“三大结构”优化调整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严格落实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节能审查、产能置换、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原则上采用清洁运输方式。(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县市区落实,不再列出),责任督导组:综合协调组)

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全面进行梳理,建立淘汰类和限制类的涉气工艺和装备清单,逐步推动淘汰退出。鼓励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化、绿色化改造。(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责任督导组:第四督导组)

持续推进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钟祥胡双磷地区、东宝区石桥驿镇为重点,深入开展磷化产业集群整治。鼓励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实施动态管理,严防反弹。(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责任督导组:第四督导组)

2.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严格落实煤炭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新建耗煤项目实施减量替代,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落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规定,强化散煤燃烧管控。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原则上不再新建35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推进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持续推进水风光一体化重大基地项目建设,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升清洁能源比重。(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督导组:综合协调组)

3.推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荆门国际内陆港省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作用,持续推动“公铁水联运”。持续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车辆淘汰,2024年,淘汰国三及以下运营柴油货车582辆。以公共领域用车为重点推进车辆新能源化,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80%,除特种车辆外,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公务车辆和业务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加快推进厂矿企业、单位内部作业车辆和机械新能源化改造,推进船舶新能源化,加快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推进全市码头岸电设施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持续提升港口岸电使用率。(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三督导组)

(二)全面推进工业源提质增效

4.深入推进重点行业环境绩效提升。新建重点行业企业按照B级及以上环境绩效水平设计、建设、生产。对2023年1月1日之后审批投产的重点行业项目开展一轮专项检查。制定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提升工作计划,指导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绩效提升方案,并推动实施,全年完成环境绩效提升治理企业不低于40家,开展D级企业整治行动;探索实施非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指标,优化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四督导组)

5.全面开展低效失效治理设施清理整治。组织开展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从工艺、装备、运行维护及控制系统等方面对脱硫、脱硝、除尘及 VOCs 治理设施开展全面排查、建立清单并明确整改要求,推动逐步整改到位。全面强化工业企业活性炭监管,开展工业企业活性炭使用摸底排查,建立活性炭智能监管系统,建立“三个一”管理体系(即一企一档、一套数据库、一个智能监管平台),对活性炭质量、更换、废弃处置等环节实施全流程监管。(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四督导组)

6.谋划实施一批大气治理项目。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低效设施清理整治、环境绩效提升、工艺技改升级及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工作,谋划实施大气治理项目不低于380个,并分类建立“低效整治一批”“超低改造一批”“关改搬转一批”三个清单。(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四督导组)

7.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以石化、水泥、玻璃等行业以及工业锅炉和炉窑为重点推进深度治理,荆门石化深度治理于2024年6月底前完成,玲珑轮胎无组织排放治理项目于2024年9月底完成。弘润建材二线、三线于2024年3月底前完成治理改造,晶昱玻璃3#线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治理改造。荆玻海龙、弘德包装等企业自2024年7月1日起执行新标准要求,推动葛洲坝荆门、葛洲坝钟祥、京兰水泥等水泥企业及65蒸吨/小时以上生物质锅炉谋划超低排放改造项目。(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四督导组)

8.深入推进工业企业VOCs治理。以石化、化工、涂装、制药、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等为重点,实施VOCs全流程治理,持续开展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石化、化工、医药等行业企业按照规范要求开展LDAR工作。推进集中喷涂中心、活性炭再生中心等VOCs“绿岛”项目建设。推进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严格执行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VOCs含量限值标准。(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督导组:第四督导组)

9.深化巩固石料行业“三治联防”源头治理成效。常态化落实“三治联防”源头治理闭环管理机制,实施联合惩戒。对照石料行业B级及以上绩效指标要求,全市石料矿山企业开展全面梳理,建立问题清单,销号整治。推进石料矿山企业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全覆盖。(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责任督导组:第一督导组)

强化在生产机制砂企业监管。对已关停机制砂企业开展“回头看”,严防反弹。从环评审批、设备安装、竣工验收等全过程推动机制砂石产业基地高标准设计、建设及运行。(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一督导组)

全市非绩效引领性商砼企业对标开展整治,2024年底,基本达到绩效引领性要求。对临时拌合站开展全面排查,分类实施清理整治。(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责任督导组:第一督导组)

10.强化工业企业监管执法。坚持落实非正常工况及开停车、停检修报备制度。运用好现有监测监控系统,以线上线下、日巡夜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监管执法行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涉气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力度,充分发挥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作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四督导组)

11. 持续推进重点区域异味整治。以化工循环产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依托恶臭气体监测网络,及时排查整治恶臭高值点位。督促玲珑轮胎、亨迪药业、荆门石化等重点企业加快推进问题整改。结合投诉等情况,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开展突击检查,常态化对园区开展走航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涉及环境违法行为的依法查处。(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四督导组)

(三)深入推进移动源达标治理

12.深入推进柴油货车管控。常态化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联合执法,对未达标排放车辆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并进行跟踪管理,原则上中心城区每月不少于4次,各县、市每月不少于1次。动态更新用车大户清单及货车白名单。依托门禁监控系统强化重点企业运输车辆管控。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管控要求,黄色预警期间中心城区三环线内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停运,橙色预警期间全市范围内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停运。(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三督导组)

严格落实I/M闭环管理制度,实现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治理“检验—维修—复检”全流程自动管控,保持闭环率在95%以上。开展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维修机构专项检查,严厉打击检验检测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进一步完善闭环管理要求,建设监管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督导组:第三督导组)

市、县联动落实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禁行规定,完善交通标识和标线以及抓拍系统,依法查处违反禁行规定的车辆。严查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环检过程,严禁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报告,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促进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责任督导组:第三督导组)

13.深入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持续开展非道机械编码登记,重点核查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情况,实现编码登记燃油工程机械数量与在用数量比例不少于80%。(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三督导组)

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入户抽测,重点抽测用车、械大户企业及建筑工地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实现重点场所全覆盖,原则上中心城区每月不少于4次,各县市区每月不少于1次。(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责任督导组:第三督导组)

严格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标牌准入管理,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台账,严禁国二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在禁用区内作业。(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责任督导组:第三督导组)

14.深入推进加油站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治理。将加油站检查抽查纳入日常重点工作,重点核查环保手续、油气回收设施、台账资料等方面,建立清单台账,督促整改,实行销号管理。推动中石油、中石化所属加油站开展油气回收在线监测设施建设试点;全面推广建设油气泄漏报警系统,并接入大气精细化网格监管平台统一管理。对全市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抽检,原则上中心城区抽测不少于20家加油站,县市区抽测不少于20家加油站。(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责任督导组:第三督导组)

(四)深入推进生活面源污染管控

15.深化建设工地扬尘污染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六个百分百”以及工地周边“四有两不一及时”扬尘管控要求,将车辆冲洗和喷淋系统建设作为开工条件审查的重点内容,新建大型工地推广使用自动喷淋系统。充分利用“智慧工地”系统强化施工扬尘管控,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推进自动喷淋设备和“智慧工地”系统联动运行。定期评比发布施工工地扬尘管控“红黑榜”,并深化结果运用。(责任单位:市住建局;责任督导组:第五督导组)

16.深入推动道路扬尘治理。推动洒水降尘设施淘汰更新,按照“加量增频”的要求,强化城区主次干道、工业园区道路洒水、雾炮作业以及背街小巷人工保洁,推广主次干道高压冲洗与机扫联合作业模式,提高降尘质效。加强进城冲洗站规范化、常态化运行,确保进城货车“应洗尽洗”。强化远郊国省干道维护保养、近郊国省干道及三环线清扫保洁,将三环线降尘质效考核与保养经费挂钩。(责任单位: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责任督导组:第二督导组)

17.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坚持疏堵结合,严控秸秆留茬高度,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切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落实秸秆禁烧四级责任制,综合运用无人机和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等手段,强化露天禁烧监管。持续落实秸秆露天焚烧生态补偿制度。(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责任督导组:第四督导组)

18.持续强化餐饮油烟治理。利用餐饮油烟在线监控系统强化重点餐饮单位油烟治理监管,以餐饮聚集区为重点持续加大对餐饮单位油烟净化装置建设及运行监管,确保净化设施高效稳定运行。持续开展露天烧烤油烟整治。(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委,责任督导组:第二督导组)

19.开展涉喷涂等作业治理。围绕汽修、小型门窗制作等门店,组织开展喷涂、焊接过程废气排放治理,推进集中喷涂,严禁店外露天喷涂、焊接作业。(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委、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二督导组)

20.持续强化重点区域管控。坚持网格化管理,灵活运用激励政策,充分调动街道、社区网格员工作积极性;严格网格员工作考核,严禁虚假整改、表面整改行为。动态更新重点区域周边污染源并强化管控,严防近源污染。(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第三督导组)

(五)持续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

21.提升大气环境预警预报能力。坚持做好日常会商和应急会商,完善会商研判机制,不断提升预测预报准确性。及时发布预警公众提醒信息,规范预警发布及解除过程,强化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根据气象变化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责任督导组:综合协调组、技术支撑组)

22.夯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基础。持续开展源清单及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更新,督促企业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一企一策”。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充分应用非现场监管手段,加强重污染天气检查督办力度。深入参与襄荆荆宜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综合协调组、第四督导组)

(六)提升大气环境管理能力

23.提升精准治污能力。制定《荆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荆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平台及专家团队作用,加强分析研判和调度办理,常态化开展走航监测。推进荆门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能力建设提升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业务培训。(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督导组:综合协调组、技术支撑组)

24.持续强化监管执法。围绕各类污染源项,充分应用现有监测监控系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监管执法行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涉气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力度,充分发挥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的功能。(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责任督导组:各督导组)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持续发挥大气攻坚“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督办检查、考核问责”职能,进一步强化市区一体、市县协同大气污染防治体系,继续实行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包保国省控站点制度、督导组包保国控站点制度。各地各部门要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自觉履行属地管理、行业监管责任,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安排专人负责,切实担负起辖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统筹谋划、沟通协调、督办落实的责任。

(二)强化监督考核。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月度考核生态补偿。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立重点工作进展调度机制,细化明确考核目标,严格落实各项考评工作。

(三)强化资金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持续加大投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要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推动涉气减排项目实施。

(四)强化精准施策。综合利用源清单数据、卫星遥感、激光雷达、走航监测及各类监测监控平台,实现靶向治污。依托专家队伍和科研力量,加强大气污染形势研判,实施精准调度、精准管控。

(五)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宣传空气质量改善行动相关政策、举措,引导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升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格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