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小流域综合治理换来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发布日期:2024-10-31 09:53信息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

发布会现场


10月30日上午,荆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荆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关情况,并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省生态环境厅荆门监测中心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宋荆沙介绍荆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关情况,沙洋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吴传斌,京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姚志瑞,东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蒋韬回答记者提问。

省生态环境厅荆门监测中心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宋荆沙


省生态环境厅荆门监测中心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宋荆沙在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6月,荆门市启动了东宝区牌楼西河小流域省级试点工作(全省5个试点之一);同年12月,在其他县(市、区)各选取了一条小流域开展扩面试点工作。

牌楼西河小流域省级试点工作基本完成

牌楼西河属城郊岗地缺水型小流域,是汉江二级支流,流经5个村,全长12.4公里,流域面积29.54平方公里,治理前主要存在季节性缺水、水质总体较差、耕地“碎片化”、产业结构不优和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等问题。目前,牌楼西河小流域省级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谋划的60个治理项目已完工55个,剩余5个国土整治类项目均达时序进度。

扩面试点全面展开,治理效果初显

2023年12月,荆门市选取了沙洋县西港河、钟祥市郑刘桥河、京山市莲山河、掇刀区官堰河、漳河新区乌盆河、屈家岭管理区季河开展小流域扩面试点工作。目前已完成综合治理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谋划181个项目已完工94个、在建70个,剩余17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随着扩面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治理效果初步显现。生态治理方面,坚持源头治理、截污控源、水系连通、分类施策,实施河道生态修复16.238万平方米,莲山河、郑刘桥河、季河河道防洪标准提升至10年一遇;5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完成43个,占比达到86%。目前,莲山河、西港河、乌盆河、季河水质保持在Ⅲ类标准,官堰河水质从劣V类改善为V类。产业发展方面,京山市大力发展特色园艺、“网球+”休闲旅游、中医康养产业;钟祥市采取合作社指导和农户种植模式,带动503户农民户均增收8000元;掇刀区依靠亿纬、恩捷等龙头企业带动1000余人就业;漳河新区成立双井乡村合作公司种植西瓜,带动400余户农民实现年收入12万元以上。基础设施方面,京山市开展村级亮化工程;钟祥市对农村公路进行提档升级;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人居环境方面,6条小流域完成改厕16266户,覆盖率达到94.8%;建成生态绿岛10座。             

东宝区:探索治水兴水实践路径


东宝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蒋韬


东宝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蒋韬在发布会上介绍,试点以来,东宝区以水系为脉络,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治水兴水实践路径。

一是实施水系重构,推动“死水”变“活水”。实施保水、蓄水、节水、补水“四大行动”,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建设近自然湿地7处,调整优化水工建筑33处,新增高效节水灌区3500亩、节水型设施农业800亩,制定常态化补水办法,河道淤塞问题全部解决。

二是强化截污控源,推动“治标”变“治本”。系统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养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污水处理,镇村生活污水应收尽收,无害化厕所改造率达100%,河道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Ⅳ类以上(Ⅲ类水质占比达75%)。

三是开展国土整治,推动“分散”变“集约”。推动“小田变大田”,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推动“散居变集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支持流域内5个村1578户5983人实现集中居住,占流域总人口68%。

四是促进产业提升,推动“农民”变“市民”。大力开展“接您回家”活动,推动“人口回流、产业回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电商物流两大特色产业,集聚市场主体90家,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

五是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推动“看客”变“主人”。注重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制定共同缔造公约、流域管护公约和村民文明实践公约,组织湾组夜话、红色楼栋议事会等共商共议活动,凸显了群众主体地位,激发了主人翁意识。

东宝区推动和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探索三个可持续发展路径:

首先,深入探索投入可持续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水”作用,多措并举拓展投入渠道。一是吸引市场主体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招引生态友好型项目,优化绿色食品、绿色水产品、文化旅游等生态产品供给,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二是统筹财政资金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争取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强化投入保障,持续提升区位价值。三是引导社会参与投。探索成立生态治理公益基金。四是鼓励村集体自主投。充分利用前期治理形成的水面、耕地、基础设施等集体资源,做好经营性开发,形成长效投入机制。

其次,深入探索村集体和农民增收可持续的有效路径。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努力让生态要素变为生产要素,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一是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持续丰富城郊采摘、观光农业、精品果蔬等业态,以产业带动增收。二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盘活农村闲置“三资”,做大强村共富公司。三是增加工资性收入。探索更多联农带农机制,强化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第三,深入探索基础设施管养可持续的有效路径。绿色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管好,关键是要有人管、有钱管、有制度管。围绕“有人管”,进一步抓好老百姓的组织宣传发动,强化“谁治理、谁受益”的思想认识。围绕“有钱管”,整合农业、水利、环保等方面资金,实施“以奖代补”,激励老百姓“自觉管”、市场主体“愿意管”。围绕“有制度管”,健全条块结合、岸上岸下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群众参与的河湖长制,构建长效治理体系。


沙洋县:探索形成五个“小切口”经验


沙洋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吴传斌


沙洋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吴传斌在发布上介绍,沙洋县西港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具有本地特点的五个“小切口”经验。

一是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劳动资源,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以国土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通过“社企农”联动转变生产方式,以5家企业带动6个合作社及流域内563户农户,为农户增收11.5万元。推行“五统一分”经营模式(统一购种购肥、统一机耕机种、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分户管理),开展耕种防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节约时间成本,提升效率5%以上。

二是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通过清单管理、合理清理,让土地资源变成资产。流域内共有宅基地3547宗、约1485.69亩,通过信息核查员定期巡查,实现宅基地动态监控与统计。通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预计产生增减挂钩指标221亩。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土地资源变成资产。

三是以共同缔造为载体,创新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新模式。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探索异地建设公墓和林地、墓地复合利用的“林下公墓”新模式,着力解决用地紧张、农村散坟乱葬、攀比浪费等问题,弘扬厚养薄葬文明新风。

四是以废旧农膜回收为切入点,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完善农膜回收管理制度,建好“三本台账”(用膜作物面积摸底台账、新型地膜推广台账、废旧农膜回收台账),依托13个回收网点以1.6-1.8元/公斤的价格回收废旧农膜,预计小流域内全年可回收41吨,回收率达85%以上。

五是建立西港河小流域蛋鸡养殖体系,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由荆华园农业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周边县市区33家养殖主体建立“五统一”(统一供苗、统一指导、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粪污处理)蛋鸡养殖服务体系,搭建成熟的技术服务、线上线下集中采购销售网络,让养殖户专心养殖管理。

沙洋县坚持以共同缔造为抓手,聚焦小切口、少投入,着力构建“政府+企业+群众”协同共管的运维管护模式。

一是围绕“后期怎么做”建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所需,建设完善农村生产用水管理、农用设施管理、水质监测等体系机制20余个,利用庞大的体系网络,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效能提升。建立积分制管理体系,以小流域生态绿岛、赵集村生活垃圾积分兑换超市为载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二是围绕“事情谁来管”建机制。政府主导管。跨村成立西港河小流域党总支,打破村级行政边界,形成跨区域、常态化协调机制,着力解决各村协作治水问题。企业自主管。发动群众管。建立“1+5+N”(“1”,即群众议事会;“5”,即乡贤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五老协会、西港河流域治水协会等自治组织;“N”,即政策宣讲、产业互助、河岸治理、卫生检查、文体娱乐等志愿服务小分队)的群众自治组织体系。

三是围绕“钱从哪里来”强保障。一方面,围绕少投入,谋划实施项目。前期治理过程中,沙洋最大化地撬动社会资本,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和国债资金,使得地方政府“小投入”带来“大成效”,实施项目46个。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去工程化,以工代赈就地聘请本村劳力。另一方面,盘活流域资产,激发流域长效维护动力。以流域为单元建立“闲置资产”台账,通过河道周边土地流转(如岳飞城流转土地在河道两边种植菊花、果树)、国土综合整治指标腾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村集体入股分红等方式,为项目后期管护预留资金。


京山市: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京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姚志瑞


京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姚志瑞在发布会上介绍,京山市始终贯彻“双集中”理念,以建设“十里水画廊,富美莲山河”为愿景,坚持以生态优美吸引人、以产业兴旺集聚人、以功能完善服务人、以治理有效留住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园艺产业。释放生态农业潜力,重点发展对节白蜡、根雕园艺等产业,引进绿之缘盆景有限公司等社会市场主体投资8000万元,建设莲山艺术村项目,打造盆景园艺区、根雕创作区、乡创孵化区、亲子乐园区、古玩鉴赏区等五大片区,带动流域内建成园艺、花卉苗木合作社8个,吸收带动70家经营户,提升特色园艺产值达到4000万元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网球+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通过汉口学院、南平鑫杰欢乐大世界、高潮村电竞民宿集群等项目,着眼服务网球小镇,带动民宿、餐饮、垂钓、采摘和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建成民宿客房80间、休闲农庄35家、采摘园12家、垂钓基地5个,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000万元以上。

三是大力发展中医康养产业。依托百益古方中医康养综合体、遵道医养、中昆虫业等项目,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中医理疗、养生体验和药材加工,建成瓜蒌子、黄精等中药材基地300亩,吸纳就近务工人员90人以上,提升中医康养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

京山市坚持以共同缔造为切入点,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发动群众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这根“主心骨”。建立了流域内“温泉新区党委、街道党工委+流域片区大党总支+村党支部+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组织架构。以党员中心户为着力点,依托湾组党小组,打造12个“红色哨卡”,吸纳老党员、退休干部、村民代表共52人担任流域内哨兵。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制定流域综合治理管护公约、美好家园村规民约。大力推行河湖长制,明确党员河湖长、群众河段长。

二是依靠人民群众这支“主力军”。运用“七步工作法”,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通过湾组夜话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分类建立共性问题清单和个性问题清单,共收集问题26个,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解决17个。群众积极主动筹资600余万元、筹工100多人次参与7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绿满小流域”、农村公路改善等流域综合治理活动。

三是建好基层治理这个“主阵地”。谋划打造“一条河凝聚党群心 共护莲山小流域”特色基层治理品牌。推动精细化服务,架起“连心桥”。抓实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采取“1+1+N”模式,实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纵到底、横到边,网格化、全覆盖。推动特色化活动,画好“同心圆”。在流域范围内开展“温泉之星”最美+系列评选、“鱼你同乐(村集体收回鱼塘集中进行生态养殖,年底村民分鱼)”富美莲山河文明共建、莲山夜话、初心议事等特色活动,营造出“以党风正民风带家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画好共同缔造“同心圆”。推动评价化管理,凝聚“向心力”。发动群众共同制定流域综合治理管护公约,划定责任片区,挂牌管理,定人定责。全流域推行村级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打造生态绿岛积分兑换超市,增加人居环境整治、平安法治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积分事项,充分凝聚村民共建、共治、共管“向心力”。

打印 关闭